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研究】上海大都市圈绿道网络行动

来源 : 百度新闻    时间:2023-04-26 18:19:09


【资料图】

在上海大都市圈构建开放协调空间格局的背景下,区域绿道作为大都市圈共享的生态产品,是践行“人民城市”的重要公共空间之一。然而区域绿道尚未在上海大都市圈层面形成整体规划布局,近年来各地的实践中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突出反映在各地对区域绿道认知尚不统一、在城际界面上未进行良好衔接、各地采用的标准不同、建设形式缺乏地方特色等方面。上海大都市圈绿道网络行动结合各城市特点,提出了生态化、特色化、人性化和多样化的绿道网络布局方案,构建了合理的上海大都市圈区域绿道网络体系。

一、现状与挑战

xian zhuang yu tiao zhan

一是各地对区域绿道的认知尚不统一,规划进展情况不同。各省市的绿道规划基础有较大差异,上海市市级绿道专项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随后各区相继开展区级绿道专项规划并逐年推进实施;浙江省于2013年完成省级绿道网络布局规划,各城市相继完成市级绿道网络规划;江苏省绿道规划更多聚焦于市、县级层面。

二是既有绿道在城际界面上尚未进行良好衔接。从部分已建绿道情况来看,在不同城市之间的交界面普遍缺乏衔接,突出表现为交界处绿道的环境景观、断面处理、标识系统等存在较多冲突或不协调之处,区域协同的规划、建设前期的协调较少。

三是绿道建设采用的标准各不相同,建设标准尚难统一。现行绿道建设标准主要有住建部《绿道规划设计导则》、上海市《绿道建设技术标准》、《浙江省绿道规划设计技术导则》等,各标准结合地方差异对绿道设计要求不同,在区域绿道建设标准统一方面存在一定难度。

四是建设形式单一,地方特色不足。高等级绿道普遍采用标准化、模块化的实施方案,缺乏与地方自然景观、文化地标的有机结合,鲜有特色化设计。

二、目标导向

mu biao dao xiang

在确保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同时,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亲近自然、休闲游憩的生活需求,形成区域人民共享品质生活的绿道网络体系,促进城乡人居环境和生活品质的全面提升,构建富有长三角特色的国际旅游目的地,显著增强都市圈的核心竞争力。面向2050年,建设有国际影响力和示范价值的大都市圈区域生态廊道和区域绿道网络体系,真正体现区域“生态共治、环境共建、绿色共享、经济共荣”,彰显长三角一体化的绿色示范与引领作用,努力建设区域绿道的全球样板,实现“跨越山海、梦回水乡,魅力河川、青山百里”的规划愿景。

三、总体思路

zong ti si lu

1

优化重要生态廊道

强化生态本底

上海大都市圈河港湖塘纵横,物种丰富多样,城镇群一衣带水。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更需注重锚固生态本底,保障物种迁徙,构筑安全稳定的生态网络,共建都市圈的生命共同体。区域绿道作为高等级的绿色慢行通道,与区域重要生态廊道不可分割,并应结合生态核心和山体、湿地、海洋等生态保护区,充分体现生态优先、生态筑底的基本原则,统筹“山、水、林、田、湖 、草”生命共同体的一体化发展。

2

加强城际互联互通

链接核心资源

基于各城市重要的自然生态、历史人文等资源梳理,以区域绿道在全域贯通为契机,连通区域重要战略资源和核心景观节点。

在连通区域重要战略资源方面,为更好地服务于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临港新片区等重大战略区域,并进一步加强各城市核心功能区的联动效应,区域绿道应贯通各类区域重要战略资源、核心功能节点,增强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效应,并以绿道贯通为抓手实现生态优先、绿色互联。

在连通核心景观节点方面,以丰富的自然生态和历史人文资源为依托,契合区域城乡空间布局,有机串联城乡自然、人文景观,发挥长三角特有的水乡、湖荡、山峦等自然与文化优势,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完备、低碳节能、互联互通的区域绿道网络系统。一方面,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基底,连通富有地域特色的自然景观资源,包含太湖、阳澄湖、天目山、九龙山、普陀山、九龙湖、东滩、龙游湖等;另一方面,根植于深厚的文化积淀,串联特色鲜明、类型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包含一大会址、淹城遗址、广富林遗址、沙家浜、菰城景区、象山石浦渔港等。通过对核心景观资源的互联互通,最大化地发挥资源价值。

//图1 上海大都市圈主要资源分布图

3

形成多元复合结构

铺展绿道空间

基于多维度的空间要素,区域绿道的空间结构也应当是复合多元的。首先,围绕太湖生态核心形成区域绿道环线,并依托长江、东海,形成五条滨海滨江绿道带。其次,沿京杭大运河文脉走廊形成运河绿道,沿龙池山-天目山、四明山等山麓形成山体景观绿道。第三,通过若干条绿道连通区域重要功能和生态核心,包括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上海黄浦江、临港新片区、苏州金鸡湖、无锡鼋头渚、常州老城厢、嘉兴南湖、湖州天目山、南通狼山、海门滨江、龙游湖景区、宁波四明山、舟山普陀山等重要生态功能区,以及吴淞江、黄浦江、太浦河、望虞河、西苕溪、余姚江、甬江、奉化江等骨干河湖和清水绿廊。在此基础上,依托上海大都市圈生态廊道,结合区域核心资源,形成覆盖全域的总长度6000公里左右的区域绿道网络。

//图2 上海大都市圈区域绿道空间结构规划图

四、协同行动

xie tong xing dong

1

行动一

建立更系统融合的区域绿道体系

针对区域绿道的整体定位和功能导向,建立“两级四类”的绿道管控体系,并针对各跨界地区的城际交界面形成建设指引。

1. 体系完善行动

按照区域绿道在上海大都市圈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程度,将区域绿道分为一级区域绿道和二级区域绿道等两个层级。两级绿道与城市级绿道充分衔接,形成完整统一的骨干绿道网络。结合绿道一般分类,根据绿道所处区域特征、周边环境景观风貌及其在上海大都市圈承担的作用,将区域绿道分为城镇型绿道、郊野型绿道、山地型绿道、保育型绿道四类,为下层次的规划选线及沿线环境一体化设计提供指引。

//图3 上海大都市圈区域骨干绿道系统规划图

2. 跨界建设行动

对区域绿道跨行政区形成的交界面进行梳理,上海大都市圈区域绿道在9个城市之间的城际交界面共47处。统筹规划协调各城市绿道的走向和建设标准,通过公路、山区游径、河道、桥梁、轮渡等接驳方式将绿道有机贯通,并确保绿道跨界贯通的可实施性,形成一体化的区域绿道网络体系。

2

行动二

创造更活力特色的区域绿道功能

1. 精品创建行动

通过打造精品游线,最大限度地挖掘各地生态特色,发挥景观资源价值。围绕太湖,打造以“名湖名景”为主题的绝美风景游览线;围绕京杭大运河,打造以“文脉运河”为主题的人文生态探索线;围绕黄浦江,打造以“魅力都市”为主题的浦江休闲观光线;围绕江南水乡古镇群,打造以“水乡古韵”为主题的江南水网休闲线;围绕杭州湾南岸和宁波滨海,打造以“山海风情”为主题的海陆风景体验线;围绕长江北岸和南通滨海,打造以“江海览胜”为主题的滨江沿海观光线;围绕天目山,打造以“山谷幽明”为主题的山地徒步健身线。

2. 健康促进行动

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引领健康的生活方式,正越来越被人民群众所重视。譬如风靡大众的各类跑团,近年来跑友数量成几何倍数增长,是男女老少皆宜的日常体育活动。区域绿道所提供的跑步、健走、自行车等体育功能,与人民群众的运动偏好和运动习惯极为契合。区域绿道承载全民健身活动的同时,更为国际赛事提供自然与文化承载地,引领越来越多依托绿道举行的体育赛事,不仅助推上海大都市圈成为国际体育赛事集聚地,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也让市民的生活更加健康美好,能够享受“山地、森林、湖泊、河流、湿地、绿地、田园、绿道”多景融合的绿色福利。

区域绿道作为上海大都市圈最大的露天运动场,除了满足市民们日常的生活锻炼需求之外,还能解锁更多的“ip赛事”,通过策划与绿道相关的主题活动、大型高端赛事,激发公众对绿道的保护、利用与热爱。包括森林赛事、海洋赛事、湖荡赛事等活动。利用森林、山区、湖水等自然资源开展汽车拉力赛、越野跑、山地自行车、慢骑自行车等赛事;依托海岛资源优势,集聚海钓、游艇、帆船、帆板、滑翔、环岛自行车和沙滩运动等高端和大众运动;依托太湖、淀山湖江南水乡的有利生态条件,发展健康养生、极限运动、休闲娱乐产业。

3

行动三

完善更协同一体的区域绿道标准

1. 标准协调行动

各城市区域绿道存在多重建设标准,后期的维护管理也因地方政策存在差异。在区域层面协调建设标准,在确保可实施性的前提下保持地方特色,推动各城市协同推进绿道的建设与管理。在区域绿道建设标准执行中,未建的绿道应参照统一的建设标准落实,已建成绿道可适当按照统一标准进行优化;城际交界面的绿道衔接由相关城市商定,原则上采用就高不就低,并应逐渐过渡至本市绿道断面。

一是协调绿廊建设标准。绿廊是绿道系统的生态基底,包括绿带林带、街旁绿地、行道树、水体景观等有一定宽度的绿化生态区域,是绿道绿色开放空间的主要构成和支撑。城镇型绿道的绿廊总宽度不宜小于5m,对于绿化设施欠缺的地段可酌情降低标准,但不应小于2m;郊野型绿道的绿廊总宽度不宜小于8m;保育型绿道的绿廊宽度应能够满足生物迁徙和保护功能的基本宽度,不宜小于60m;山地型绿道的绿廊宽度因地制宜,不作特殊要求。

二是协同游径建设标准。区域绿道游径以兼具步行和骑行功能的综合道为主,不同类型的绿道游径宽度应根据绿道使用频率,因地制宜、灵活控制。城镇型和郊野型绿道建议设置为步行骑行综合道,游径宽度建议为2-6米;山地型绿道建议设置为步行道,游径宽度以2米为宜,因地形受限可降低标准。

2. 交通衔接行动

区域绿道作为高等级绿道,其可达性是决定绿道使用效率的关键因素,规划应从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快速路等方面进行统筹考虑。区域绿道与公交站、铁路站应紧密结合,绿道选线尽量经过人流量较大的交通站点,方便人群的到达与疏散。除此之外,还应与高速公路的出入口进行紧密衔接,提高区域绿道的可达性与共享性。

3. 环境优化行动

通过区域绿道的特色化、精细化设计,可有效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可从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是提升绿道环境适宜性。通过增加绿道两侧行道树、小型灌木等绿色植物,丰富花箱、文化墙等景观装饰,完善路灯、标识系统、宣传牌等配套设施,以精致的环境、温暖的细节,提升感受度。

二是优化绿道旁休憩设施,丰富配套服务。一方面,可增加休憩设施功能,如设置自行车租赁点、餐饮点、公厕、垃圾箱等。另一方面,进一步美化休憩设施,如通过增加绿植,提升可观赏性。

三是建设尺度适宜的慢行道。参照人性化尺度进行建设,具备骑行功能的慢行道尽量避开如电线杆等路面障碍物,以保障骑行安全。

四是营造丰富多彩的绿廊植被景观。倡导利用当地本土植物,体现地域植被特色,使用生态自然的植被景观,丰富植物种类,综合考虑绿廊植物的季节性、色彩性、主题性,营造丰富多彩的绿廊植物景观,打造色彩、层次、空间丰富的景观效果,同时提升城市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来源:市规划院、作者:刘 博、王 彬、周 翔)

上观号作者:上海规划资源

X 关闭

精心推荐

Copyright ©  2015-2022 华东安防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41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