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子非鱼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时间已经进入5月份,绝大多数城市都公布了人口数据。重点城市中,深圳、广州、东莞、长春、哈尔滨、贵阳、南宁等城市仍未披露。
由于去年受疫情影响出现人口回流,广东人口出现了历史性转向,人口首次减少27.2万人,这是深圳、广州、东莞迟迟未发布2022年统计公报的原因。
虽然未公布,但预测三座城市人口应该都有所减少。毕竟,已经公布数据的佛山,去年常住人口也减少了6.03万人。
目前,全国333个城市(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包括盟、自治州)已经有225城市公布了人口数据:
116个城市人口在减少,108个城市人口在增加,1个不变。
也就是说,在已公布数据的城市中,有一半以上人口进入了通缩。
这个答案,其实我们都早有准备,毕竟2022年全国人口已然转向,减少了85万人。
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中,有13个人口在减少。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局
具体来看225个城市人口变化情况。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从上面数据可以看到:
第一,去年人口增长第一城是长沙,人口减少最多的是上海。
上海、北京人口减少主要是自动调控的结果,没啥好说的。
至于长沙为何能成为人口增量第一城,在之前专门分析长沙的文章中已经说过,在此简单说一下。
一方面是房价助攻因素。长沙在中心城市中,房价收入比最低,被称为幸福度最高的城市。
另一方面,疫情回流因素。湖南是农民工大省,去年疫情因素影响,沿海地区的劳动力出现了回流中西部的现象,所以才有广东省人口减少的局面出现。
还有一个因素,就是长沙在虹吸全省人口。
2022年4月份,湖南省发布了《关于实施强省会战略支持长沙市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明确提出:
完善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市综合能级,增强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到2026年,长沙市常住人口突破1200万人,经济首位度超过30%。并争取创建国家中心城市。
去年湖南人口继续减少,下降了18万人。受人口回流影响,人口减少数量较2021年有所收窄。
反映到下辖的14个城市身上则是,只有省会长沙一座城市人口在增加,而且增量全国第一,其余城市人口都在减少。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第二,人口增量最猛的不再是一线城市,变成了二线城市。
四个一线城市,北京、上海这些年人口一直在减少。深圳、广州之前每年的人口增量都是几十万,2021年在全国人口增量创新低的背景下,突然降到了几万人口增量。
去年的数据虽然还未公布,但受人口回流影响,深圳、广州的人口大概率都是减少的。
也即2022年,四大一线城市很有可能进入了集体下降局面。
一线城市的人口已经走过了快速爬坡阶段,开始进入持平阶段。而二线省会城市则接过棒来,承担人口增量主战场。
导致这种局面,诱因可能是疫情,但疫情也只是加速了周期,并不是决定性因素。根本因素还是城市自身发展的结果。一线城市的高房价、高租金、高生活成本,市场的这个无形之手,本身就在左右着人口的去留。
而随着二线省会城市不断崛起,尽管二线省会城市的经济实力、产业丰富度、就业机会,仍与一线有较大差距,但结合生活成本来说,二线省会城市,是当下很多年轻人最佳的选择。
第三,热点城市中人口减少的有上海、天津、北京、佛山等。
第四,人口减少的116座城市,112座是三四线及以下城市。
人口是楼市的基石。在全国人口转向之下,楼市已经告别了黄金时代,进入了白银时代。在人口见顶、城市化速率进入低速阶段、大多数城市供大于求的背景下:
大多数中心城市的房价将进入滞涨阶段,没有力量再上涨了。至于更多的人口流失的三四线城市,则会进入漫长的调整周期中。
第五,116个人口减少城市,按照秦岭淮河划分,北方59个,南方57个。
秦岭淮河是公认的南北划分线,所以一些看似南方的城市,其实按照标准线划分,都是北方城市。比如江苏的徐州,安徽的阜阳、淮北。
而看似是北方的城市,其实在南方,比如河南的南阳。
随着出生率继续走低,往后进入通缩的城市会越来越多。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三四线城市将遭遇两大利空夹击。
一个大利空是房产过剩。
今年一季度,住建部披露全国共有6亿栋建筑。虽然这些建筑包括居住性质的住房和厂房、写字楼、机关单位等等,但一般来说,城市的住宅(商品房、住宅、小产权房、工业宿舍)占比都在一半以上,农村的建筑中绝大部分都是住宅。
以此估算,属于居住性质的房屋应该有4亿栋左右,换算成套数,就是个天文数字。
这天量的住房大部分都集中在三四线城市。整体来看,绝大多数三四线城市的房屋供应都严重过剩。
另一个大利空,是人口通缩。
房屋过剩,人口越来越少,供大于求的局面更难改变。
两大利空夹击之下,绝大部分三四线城市的房价,会进入漫长调整周期中,通缩严重的城市,房价会逐渐鹤岗化。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华东安防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41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